<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博士后人员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招聘信息  博士后人员招聘

        合肥工业大学2023博士后人员招聘公告

         

        一、学校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1979年,邓小平同志为我校亲笔题写校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大踏上新征程。建校76年来,为社会培养人才近40余万人,工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精神,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合肥工大正阔步前行在双一流建设的快车道上,为建成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努力奋斗!

        二、博士后流动站

        序号

        流动站

        设站学院

        设站时间

        负责人

        1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1999

        訾斌

        2

        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3

        袁峰

        3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3

        夏豪杰

        4

        电气工程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03

        向念文

        5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3

        杨善林

        6

        工商管理

        2012

        7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

        周如龙

        8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07

        徐宝才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07

        洪日昌

        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9

        11

        软件工程

        2012

        12

        土木工程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009

        王静峰

         

        三、招聘条件

        年龄在35周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综合素质高。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在站期间需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岗位待遇

        全职博士后年薪为22万元/年,合作导师另提供不低于2万元/年的科研绩效,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及学校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师资博士后出站考核合格,如达到A档的要求,在办理出站时一次性增发8万元奖励薪资;如达到B档的要求,在办理出站时一次性增发4万元奖励薪资。

        学校提供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按科研项目方式管理。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高水平成果奖励按照学校相关政策执行。学校按照住房管理办法提供教师公寓或按照1200/月标准提供两年租房补贴。

        博士后在站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所获得的资助经费不计入学校发放的薪酬待遇。

         

        五、各流动站介绍

         

        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 学科基本情况

        机械工程学科已有70多年的历史,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点,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于1998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同时自设环保装备及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成为机械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1991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986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7年获博士学位授权并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1984开始试点招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汽车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评分为B+

        科学研究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无论在承担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十年来,承担了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多项,形成了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工程中心和研究所,政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学院的重要科研特色之一。

        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摩擦学与低噪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制造系统及物联装备、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真空技术与装备等。

        目前本学科共有教授42,副教授72人,博导4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0余人。可用于本学科办公和试验室的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

        (二) 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机械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摩擦学与低噪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制造系统及物联装备、真空技术与装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

        毕传兴教授(博导),韩江教授(博导),胡献国教授(博导),黄海鸿教授(博导),梁梁教授(博导),刘焜教授(博导),刘志峰教授(博导),马培勇教授(博导),宋守许教授(博导),王伟教授(博导),王旭迪教授(博导),王勇教授(博导),翟华教授(博导),张雷教授(博导),张小正教授(博导),訾斌教授(博导),祖磊教授(博导),赵萍教授(博导),叶家鑫教授(博导),徐玉福教授(博导),尹延国教授(博导),王道明副教授(博导)。

        2、车辆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技术;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技术;现代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网联车辆技术;车辆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

        毕传兴教授(博导),刘焜教授(博导),尹延国教授(博导),石琴教授(博导),卢剑伟教授(博导),张炳力教授(博导),钱叶剑教授(博导),高才教授(博导),冯忠祥教授(博导),贺林教授(博导),严正峰研究员(博导),丁恒教授(博导),张贤文教授(博导),刘凯教授(博导),夏光副研究员(博导)

         

        (三) 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訾斌

        联系人:董方方

        电话:0551-62901326

        邮箱:fangfangdong@zxsaq.com

         

        “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 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03年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该站下设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沉积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科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站师资力量雄厚,各类教师40余 名,教师博士比100%,具有海外经历人数比率超过50%。含双聘两院院士2人, 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学科有着显着特色,在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纳米矿物材料应用等为主要切入点,已形成陆内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断裂构造与造山带动力学、中国东部岩浆作用、纳米矿物与矿物材料、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成矿预测、古生物与沉积油气地质、基岩水文地质学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间,本学科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基金项目1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专题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专题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项,5年总到账经费14535万元。新增横向项目192项,包括中国五矿、铜陵有色、胜利油田等多项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合石油部门的科技项目,总到账经费5411万元。

        本学科科学研究成果卓着。“十二五”期间,本学科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教学获奖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基于(凹凸棒石)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以及“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和大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校定核心论文286篇,SCI论文192篇,包括一区论文(中科院分区)13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专着16部。申请并获批专利和软件着作权79项。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目前已经拥有充足的学科平台。巢湖野外实习基地为我国地质类高校在南方的野外实践中最重要的基地,通过和南京大学多年的合作和共建,于2008年成功申请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学类重点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本学科还拥有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集区立体探测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等重要学科平台。
           (
        ) 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常印佛院士(博导)、Noel White教授(博导)、周涛发教授(博导)、袁峰教授(博导)、范裕教授(博导)

        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徐晓春教授(博导)

        变质岩石学研究方向:石永红教授(博导)

        矿物学研究方向:陈天虎教授(博导)、谢巧勤(博导)

        2、地球化学专业

        郑永飞院士(博导)、闫峻教授(博导)、牛漫兰教授(博导)、李龙明教授(博导)

        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

        刘俊教授(博导)

        4、构造地质学专业

        丁林院士(博导)、王勇生教授(博导)

        5、环境地质学专业

        陈天虎教授(博导)、王进(博导)、谢巧勤(博导)、朱承驻教授(博导)、岳正波教授(博导)、崔康平教授(博导)、李如忠教授(博导)、彭书传教授(博导)、李如忠教授(博导)、孙雪菲教授(博导)、周春财教授(博导)

        6、沉积学专业

        刘俊教授(博导)

        7、资源探测与信息科学专业

        袁峰教授(博导)

        8、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专业

        水文地质学研究方向:钱家忠教授(博导)、陈陆望教授(博导)

        工程地质学研究方向:査甫生教授(博导)、谭晓慧教授(博导)、周官群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负责人及联系人

        流动站负责人:袁峰

        联系人:王志强

        电话:18225885484

        邮箱:wangzq@zxsaq.com


        “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本学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最早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机械”工程博士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点。本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为我校三个全国排名进入前十的学科之一;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全国排名第八。学科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院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开发,是我国仪器领域的重要创新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6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多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博士研究生百余人,先后有33位博士后入站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现代精度理论及其应用

        夏豪杰(博导),胡鹏浩教授(博导)

        2、微纳系统及测量技术

            黄强先教授(博导)

        3、大尺寸与自由曲面测量技术

            李维诗教授(博导)

        4、光学测量及机器视觉

            卢荣胜教授(博导) ,王永红教授(博导)

        5、光纤与光电子学

           

        365一直提款维护中_365提款成功但是不到账_beat365网站老板

        余有龙教授(博导),李保生(博导)

        6、生物医学工程

            彭虎教授(博导)

        7、传感与成像显示

            邱龙臻(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夏豪杰

            联系人:陈丽娟

            电话:62904629

        邮箱:chenlj@zxsaq.com

         

        “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学校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控制工程6个二级博士点,其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以学科为依托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等。

        5年,该学科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5项、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分布式复合能源系统与柔性输电技术

        周孝信院士、李生虎教授、吴红斌教授等,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防御、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系统、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规划的研究。

        2、新能源利用

        苏建徽教授,主要从事光伏水泵系统、光伏及风力独立发电与户用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发电系统等领域研究。

        张兴教授、谢震教授,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与高压变流技术的研究。

        黄海宏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电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马铭遥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电能变换装置可靠性提升的相关研究。

        姜卫东教授,主要从事电能质量补偿装备和特种电源方面的研究。

        李贺龙教授等,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封装、(汽车、光伏、储能等)电力电子应用等研究

        3、新型电机及其控制

        赵吉文教授,主要从事电机设计与控制,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故障诊断,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李红梅教授,主要从事电气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及控制、电气传动系统非线性现象的本质揭示及其控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鲍晓华教授,主要从事电机设计理论和技术、电机电磁场理论分析及计算、大型电机及高速电机的可靠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杨淑英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4、电气传动与测控技术

        唐昊教授,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物联网技术研究。

        都海波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储昭碧教授,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与装备的研究。

        郁明教授,主要从事先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

        孔慧芳教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新颖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琦教授,主要从事随机动态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网络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孙伟教授等,主要从事缺陷/故障模式识别与智能诊断、大数据融合/分析相关理论与应用、无线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

        平兆武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机电系统控制研究。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李兵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理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研究。

        张宇娇教授,主要从事面向输变电装备虚拟设计与状态评估的多物理场数值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袁莉芬教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基础理论研究、集成电路应用理论研究以及大规模ASICSOC设计技术的研究。

        6、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陈维江院士、向念文教授等,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雷电防护、绝缘配合和先进输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丁立健教授,主要从事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封装与可靠性等研究

        段泽民教授,主要从事雷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向念文

        联系人:黄海宏

        电话:13965048577

        邮箱:hhaihong741@126.com

        联系人:姜卫东、程盈盈、杨卫东

        电话:0551-629014086290529213956041364

        邮箱:ahjwd@163.comzoeych@126.com464315364@qq.com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以该学科为依托的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建有“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近年来,该学科连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3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9人,博士生导师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本学科点已出站博士后17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管理系统工程与决策科学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梁教授(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付超教授(博导),胡笑旋教授(博导),龙建成教授(博导),丁帅(博导)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梁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刘业政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胡笑旋教授(博导),王刚教授(博导)、罗贺(博导)

         3、工程与项目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许启发教授(博导)

         4、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

         刘业政教授(博导),倪志伟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王刚教授(博导)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梁教授(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胡小建教授(博导)

         6、金融服务与网络金融工程

         许启发教授(博导),张晨教授(博导),焦建玲教授(博导)

         7、社会管理工程

         张晨教授(博导),黄志斌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杨善林院士

         联系人:胡笑旋教授

         联系人:李应

         电话:13956066316

         QQ:1565021099

         邮箱:liying@zxsaq.com

         

        “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企业管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会计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企业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工商管理学科获立安徽高校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依托本学科设立的“产业转移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战略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梁教授(博导),傅为忠教授

         2、营销管理

         刘业政教授(博导),倪志伟教授(博导),姜元春(博导)

         3、生产运作管理

         刘心报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焦建玲教授(博导),李凯教授(博导)

         4、会计与财务管理

         张晨教授(博导),李姚矿教授(博导),吴华清教授(博导),姚禄仕教授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梁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许启发教授(博导)

         6、创新与创业管理

         李姚矿教授(博导,姚禄仕教授

         7、人力资源管理

         吴慈生教授(博导),傅为忠教授,骆正清教授

        (三)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杨善林院士

         联系人:胡笑旋教授

         联系人:李应

         电话:13956066316

         QQ:1565021099

         邮箱:liying@zxsaq.com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 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从事金属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粉末冶金材料、非晶合金、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50多年的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安徽乃至全国金属材料及成形加工、复合材料与粉末冶金、非晶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2002年“材料学”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材料学被原机械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1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材料物理与化学被批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复合材料、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拥有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教授41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50多人,有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黄山青年学者”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本学科已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液态金属结构及成形技术、精密塑性成型及模具设计理论和方法、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粉末冶金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非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已培养出博士生100多人,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50余人,获得国家博士后科研资助30余项。

         5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8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着及教材15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研究项目、军工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10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3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近亿元。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0m2,包括一批大型设备在内的实验设备600余台,实验设备总价值近10000万元。

        (二) 主要学科专业及学科带头人

        1、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余其俊教授(博导),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程继贵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张博教授(博导),杜晓东教授(博导),项宏发教授(博导),张勇教授(博导), 苏海林教授(博导),汤文明教授(博导),罗来马教授(博导),罗派峰教授(博导),张卫新教授(博导),丁运生教授(博导) ,徐卫兵教授(博导),吴宗铨教授(博导),胡颖教授(博导),崔鹏教授(博导),从怀萍教授(博导),冯乙巳教授(博导),何建波教授(博导)何涛教授(博导),朱元元研究员(博导),张大伟教授(博导),王华林教授(博导),史成武教授(博导),陈雷教授(博导),刘节华教授(博导),殷俊教授(博导),李有桂教授(博导),姚运金教授(博导),李育林教授(博导),吕珺教授(博导),闫健教授(博导),陆杨研究员,罗云飞研究员,孙敏教授,王文平教授,魏凤玉教授,杨保俊教授,郑正研究员,周正发教授,郑亚荣教授,韩士奎教授,陈祥迎教授,周如龙教授,冯绪勇教授,李京伟教授,梁凤霞教授,鲁颖炜教授,徐光青教授,袁宝国教授,孙飞教授,刘娜教授,吴雪平教授。

        2、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余其俊教授(博导),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程继贵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张博教授(博导),杜晓东教授(博导),项宏发教授(博导),张勇教授(博导), 苏海林教授(博导),汤文明教授(博导),罗来马教授(博导),罗派峰教授(博导),张卫新教授(博导),丁运生教授(博导) ,徐卫兵教授(博导),吴宗铨教授(博导),胡颖教授(博导),崔鹏教授(博导),从怀萍教授(博导),冯乙巳教授(博导),何建波教授(博导)何涛教授(博导),朱元元研究员(博导),张大伟教授(博导),王华林教授(博导),史成武教授(博导),陈雷教授(博导),刘节华教授(博导),殷俊教授(博导),李有桂教授(博导),姚运金教授(博导),李育林教授(博导),吕珺教授(博导),闫健教授(博导),陆杨研究员,罗云飞研究员,孙敏教授,王文平教授,魏凤玉教授,杨保俊教授,郑正研究员,周正发教授,郑亚荣教授,韩士奎教授,陈祥迎教授,周如龙教授,冯绪勇教授,李京伟教授,梁凤霞教授,鲁颖炜教授,徐光青教授,袁宝国教授,孙飞教授,刘娜教授,吴雪平教授。

        3、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学科

         学科带头人: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薛克敏教授(博导),李萍教授(博导),张博教授(博导),刘继广研究员(博导),钟志宏研究员(博导),陈忠家教授,李先芬教授。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周如龙

         联系人:王衍

         电话:13855150682

         邮箱:wyan@zxsaq.com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07年获批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工程”和“生物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平台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2012年获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包括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人、讲师35人。教师134人,基本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校内黄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黄山青年学者1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兼职教授数十人、外籍教师1人。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能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科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80余项,科学研究经费5000多万元,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科研究基地条件先进,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环境有利。实验室面积约12000㎡,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GC-MS8000余万元设备。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365一直提款维护中_365提款成功但是不到账_beat365网站老板

        1、农产品(食品)功能成分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农产品营养及风味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从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和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农产品采后贮藏生物技术、粮食储藏害虫防治研究)

        曹树青教授(博导),魏兆军教授(博导),张华教授(博导)

        2、食品功能成分结构与功能鉴定(主要包括:食品功能成分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超级加工研究;食品营养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分析)

        罗建平教授(博导),刘健教授(博导),查学强(博导),肖桂然教授(博导),韩际宏教授(博导),段亚君教授(博导),张洪斌教授(博导),王峰教授(博导),许华建教授(博导),叶应旺教授(博导),李宜明教授(博导),李述刚教授(博导)

        3、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农产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化装备;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发酵和油脂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肉制品加工理论与方法)

        徐宝才教授(博导),陈从贵教授(博导),郑志教授(博导),李兴江教授(博导),陆剑锋教授(博导),陈寒青教授(博导),蔡克周教授(博导),李沛军教授(博导)

        4、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

        郑磊教授(博导),汪惠丽教授(博导),陈伟教授(博导),刘洪林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徐宝才

         联系人:穆冬冬

         电话:13515662670

         邮箱:d.mu@zxsaq.com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起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分布式实时系统

        魏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恶劣环境下的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

        2、智能计算理论与软件

        胡学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

        谷雨教授(博导,黄山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普适计算、情感计算等交叉领域研究;

        胡敏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情感计算方面的研究。

        俞奎教授(博导、黄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因果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

        赵仲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

        薛峰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视觉媒体分析、个性化推荐的研究;

        3、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郑利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方面的研究;

        4、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

        陆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欧阳一鸣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集成电路与内建测试技术研究;

        5、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安宁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方面的研究;

        夏娜教授(博导、“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胡东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信息隐藏及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及应用密码学、智能汽车可信安全等方面研究。

        6.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计算

        汪萌教授(博导、国家杰青), 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研究;

        洪日昌教授(博导、国家优青),主要从事多媒体问答、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

        张召教授(博导、安徽省杰青、黄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   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研究;

        赵仲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

        郭丹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多媒体计算研究;

        吴乐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因果推理与决策研究;

        王杨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计算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搜索等方向;

        贾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的研究;

        薛峰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视觉媒体分析、个性化推荐的研究;

        方帅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长距离传输图像复原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多源遥感图像融合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和非接触视频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zxsaq.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前身----计算机应用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自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获批以来,共培养360余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53名。2003年获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09年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重点围绕工业软件,针对工业过程控制、工业生产管理的实时性、复杂性之特点,以智能化、可视化为手段,以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已形成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3个特色鲜明的方向。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

        吴信东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大数据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万维网信息探索等方面的研究;

        陆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2、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汪荣贵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图像分析、WEB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的研究;

        郑利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方面的研究;

        郭丹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多媒体计算研究;

        薛峰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视觉媒体分析、个性化推荐的研究;

        3、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

        安宁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软件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胡东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信息隐藏及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及应用密码学、智能汽车可信安全等方面研究。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zxsaq.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分别于19781998年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辟研究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硕士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授权二级学科,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9年起设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及“安徽省杰青”等一批骨干力量。本学科依托211工程、985优势平台及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良好。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智能信息处理

        高隽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图像理解、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郭艳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范之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偏振视觉智能感知与计算,及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2、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齐美彬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视频运动目标检测、跟踪及识别,行人再识别,机器视觉以及DSP技 术应用;

        詹曙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三维人脸建模及识别;

        刘学亮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

        3、卫星遥感与导航技术

        杨学志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

        夏娜教授(博导、“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北斗导航信息处理研究;

        4、先进电磁功能操控技术

        郭忠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偏振信息处理与探测技术、先进光通信技术、先进雷达天线技术、电磁功能器件设计与仿真、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仿真技术。

        5、计算机视觉与智慧遥感监测

        艾加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型开发与应用、多源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智能处理与应用、视频图像智能监测与信息提取、无人机路线规划与影像获取。

        6、无线通信新技术与网络

        开彩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新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天地信息网络、通信与组网的智能化以及通感算一体化设计。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zxsaq.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45年,是合肥工业大学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教改示范专业,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为安徽省重点学 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中,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位列第24位。

        土木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结构工程专业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岩土工程专业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于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文(人社部发[2009]107号),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6个二级学科: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拥有 “先进钢结构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合作中心”、 “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安徽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监测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氢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现有教授31人,副教授76人,其中博导22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黄山学者、黄山青年学者10人。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近700人。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建站以来,为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培养了20多位科研、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与固废再利用、高性能材料与结构、先进钢结构技术与大跨度结构、工程管理与信息化。

        学术队伍:余其俊教授(博导)、王静峰教授(博导)、种迅教授(博导)、郅伦海教授(博导)、詹炳根(博导)、李早教授(博导)。

        2.桥梁与隧道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隧道工程理论与实践。

        学术队伍:王佐才教授(博导)、贺文宇教授(博导)、程长征教授(博导)。

        3.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下结构稳定与变形控制、高边坡稳定理论、岩土动力学。

        学术队伍:王志亮教授(博导)、张振华教授(博导)、汪明武教授(博导)、黄铭教授(博导)、袁海平教授(博导)。

        4.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

        学术队伍:高飞教授(博导)、王静峰教授(博导)、王佐才教授(博导)、王志亮教授(博导)、王昌建教授(博导)、郅伦海教授(博导)、高永新教授(博导)。

        5.市政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水处理技术、城镇水资源系统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水利。

        学术队伍:胡真虎教授(博导)、金菊良教授(博导)、王伟教授(博导)、张爱勇教授(博导)。

        6.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建筑微环境营造。

        学术队伍:何伟教授(博导)、王昌建教授(博导)、刘晓平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王静峰

        电话:0551-62901434

        联系人:吴庆 陈涛

        电话:0551-62901736

        邮箱:civil_yjspy@163.com